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比较见效 http://pf.39.net/bdfyy/xwdt/
作者:红豆豆包
本文由:男孩派(boydj)
授权发布深度育儿 最近网上有个视频火了。 只见一个虎头虎脑的萌娃熟练地拿起筷子,把饺子、粉条、菜花一股脑地往小嘴里送,有滋有味地嚼着。 下一刻,孩子就带好手套,一把抓住大鸡腿,吭呲吭呲地咬起来。 相比起其他孩子吃得一脸都是,这个萌娃还特别注重干净。他经常吃了一小口后,就把筷子放好,拿起一旁的纸巾,仔细地把嘴巴擦干净。 原本爸爸拍视频只是想记录孩子的成长,可是却一不小心火爆全网。最火的一条视频点击量有多万,还不停有粉丝催更。 毕竟,孩子乖巧吃饭的模样,实在是太可爱了! 爸爸乐呵呵地说,“孩子就是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让大人喂饭。” 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却让很多家长酸成了柠檬精。 因为,身为父母的我们都懂,这样乖乖吃饭的孩子,真的是千年难得、可遇不可求的!1 十个当妈的,应该有九个都有这样的经历: 不到饭点,母子祥和,岁月一片静好,一到饭点,母“追”子“跑”,生活一地鸡毛。 “我不想吃饭,我只想睡觉。” “我想开赛车,到太空去。” 就连贾静雯的女儿咘咘,每次到饭点,都摇头晃脑地拒绝。 好不容易吃了一口,要不含着不动,要不吧嗒吧嗒地掉眼泪。 正所谓:爱吃饭的孩子万里挑一,不爱吃饭的孩子千篇一律。 每每这时,许多老母亲恨不得两手一摊,谁爱管谁管! 可是不一会儿,小人儿就眼泪汪汪地看着你,内心深处一阵谴责的声音随之响起: 要是孩子不吃,营养跟不上,到时落下了厌食挑吃发育不良的毛病,那该如何是好! 特别在《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中都指出: 儿童早期特别是生命最初天(即从怀孕到2岁),母婴营养影响一生健康。 对比起孩子一辈子的健康,我们短短几年的抗战又算什么? 于是老母亲们又自我激励,东山再起,拿起碗饭继续和孩子斗智斗勇、相爱相杀。2 面对孩子不吃饭这个老大难问题,没有一个父母不是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 虎妈为了让小虎吃饭,也是颇费心思,堪称斗智斗勇。 根据我的亲身体验,无非都是一个从好言相劝到剑拔弩张的过程。 先是“糖衣炮弹”: “吃一口,我们就去看奥特曼。” “张开嘴巴,啊~来,最后一口。” 再来威逼利诱: “快点嚼啊,快!” “你再不吃,等下就不带你出去玩!” 渐渐地饭桌变成了战场,一边不惜用尽一切方法猛烈进攻,一边刀枪不入宁死不从,最后往往两败俱伤。 如此逼催,不仅吃顿饭要花掉一个多小时,还容易让孩子留下了不少的“后遗症”。 ●被动吃饭 教育家约翰·杜威说过: “教育不是把外在的东西强迫孩子吸收,而是父母需要让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对于孩子来说,吃就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刚刚出生的婴儿,会本能地去寻找妈妈的乳汁,要是饿了,还会大哭大叫引起注意。 如果父母干预,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这个机会,削弱了孩子主动觅食的能力。 孩子在进食时要拿起餐具、舀起食物、再把食物送到嘴巴里,这都会锻炼到手、眼、口的协调能力。 不仅如此,长期的喂饭还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感和错误的认知:我吃饭是大人的事情、我吃饭就可以换东西。 ●被贴上“不爱吃饭”的标签 闺蜜也被孩子的吃饭问题折磨了很久。 有时候看孩子吃饭拖拉,挑三拣四,她会忍不住地教育孩子: “你怎么就不能好好吃饭?” “你不乖,妈妈不喜欢不爱吃饭的孩子。” 起初孩子听到了后,会马上认真吃饭,闺蜜还一度以为这个方法凑效了。 可是没多久她就发现,孩子对吃饭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强烈了。医院检查后,才发现孩子真的得了厌食。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说法: 如果一个人长期对自己有某种心理暗示,身体也会真的朝那方面发展。 当一个孩子长期被贴上“不爱吃饭”、“挑食厌食”的标签时,他真的可能就默认自己就是个天生不爱吃饭的人。3 那么让孩子主动吃饭,甚至爱上吃饭,是不是真的那么难呢? 其实未必。 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个食欲中驱,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饱了。 没有人天生是不需要吃饭的,要是孩子表现出“不知道饿”、“没有食欲”,那么可能就有别的原因。 最常见的原因有: ●饮食不规律 如果孩子经常在饭前吃饼干、糖果等小零食,不仅饮食不规律,还打乱了生物钟。 这样一来,孩子自然就不太会有饥饿感,到了饭点也不会产生吃饭的欲望了。 ●缺乏运动 如果孩子活动的比较少,胃肠的蠕动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孩子消化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进食。 除了努力找出孩子“不爱吃饭”的原因,对症下药外,父母还可以这样做: ?放手让孩子自己吃饭 马伊琍在爱马不到一岁时,就尝试让女儿自己吃饭。 刚开始爱马不是把饭送到下巴上,就是糊到鼻子里。往往真正吃下去的没几口,还弄得桌子、地上到处都是,一片狼藉。 可是马伊琍并没有因此责怪孩子,她反而耐心地陪着孩子,一点一点地指导,并给予鼓励。 终于到了一岁多时,爱马就可以独立地好好吃饭了。 《发现儿童》一书说: 我们都知道,教会孩子自己吃饭、洗漱、穿衣要比有一个人给孩子喂饭、洗澡和穿衣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允许孩子经历一个由不会吃到会吃的过渡期,允许他们慢慢长大。 ?给孩子树立榜样 在新一期综艺《一起出发吧》,包贝尔因为女儿饺子不吃饭,特意向陈小春求救。 没想到一旁的Jasper听了,便毛遂自荐,开始了对饺子的花式劝说。 先是撒娇卖萌,再威逼利诱,甚至说出“不吃饭人就会死了”这样的大道理,可是统统无效。 Jasper并没有气馁,他灵机一动,决定用实际行动给饺子做一个榜样。 他捧起了饭碗,舀起满满的一勺吃了起来。一旁的陈小春见了,也学着大口吃饭。 饺子看大家吃得那么香,开始动摇了。她幽幽地走到了饭桌前,自己拿起了筷子,默默地吃了起来。 孩子还小,有时讲再多的大道理,孩子是听不进去的。 倒不如以身作则,做一个好榜样,反而效果会更好。 ?建立积极的心理关联 心理学家格兰尼。菲齐蒙斯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在一间学校饭堂上拉了一条标语:每天盘子里都需要五种水果和蔬菜,用来呼吁孩子们多吃水果蔬菜。 有些人质疑,这样一句话有用吗? 执行了一段时间后,研究结果证明,果然大部分孩子摄入的水果蔬菜提高了25%。 原来孩子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种暗示,每当拿起盘子时,就会不知不觉地放上了五种水果和蔬菜。 我们在孩子吃饭时,也可以做类似的关联。例如:
“多喝牛奶就可以像白雪公主一样漂亮哦”;
“吃多点肉肉才可以狗汪汪队一样聪明哦”。 简单地把孩子平时喜欢的东西和吃饭联系在一起,引起孩子的兴趣,帮孩子从心理上建立关联就会更愿意去行动。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不但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更要懂得如何去爱孩子。 找到合适自家孩子的方法,科学的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我们要相信,只要父母引导得当,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是好好吃饭的天使!END
作为女性
我们最神奇而神圣的使命
就是可以从头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
从最初怀孕时候的激动兴奋,到孩子呱呱坠地的喜悦满足,从他用尽全力吸到第一口母乳,到慢慢长大需要添加辅食,第一次坐稳、第一次站立、迈出第一步……孩子成长的每一步,我们都是见证人,我们为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感动,每一次掌握新技能骄傲。
但是
在陪伴这个新生命的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很多令我们措手不及的问题。
到底几个小时喂一次奶合适?
孩子的第一口辅食要添加什么?
如何判断孩子的哭声是因为饿还是因为困?
孩子拉肚子了!
孩子流鼻涕了!
他都十个月了,为什么还不愿意爬?
为什么22个月的宝宝还不开口说话?
什么时候拿掉尿不湿?
什么时候戒奶瓶?
什么时候断奶?
断奶要注意些什么?
如何断奶才能不伤害孩子?
到孩子再大一点
妈妈们又有了新的烦恼
孩子究竟几岁上幼儿园最合适?
上幼儿园之前需要准备什么东西?掌握哪些技能?
如何缓解分离焦虑?
如何和老师合理沟通?
即将面临小学
妈妈们更焦虑
小学前孩子需要认识多少汉字才合适?
拼音是否要提前教?
要不要给孩子报幼小衔接?
如何让孩子更轻松适应正式的小学模式?
养育孩子,就是一场升级打怪的游戏,孩子的段位不断提升,妈妈的水平也要相应提升,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妈妈比爸爸更容易焦虑的原因所在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深度育儿组建了育儿互助群,诚邀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妈妈,包括幸福的准妈妈入群,互帮互助。
在群里
您正为之烦恼的大问题,可能正是过来人眼中的小case。她们的一句话就能令您醍醐灌顶,收获良多。
您已经经历过的,或许正是别人的水深火热。您随口的一句话,就能为别人雪中送炭!为自己种下福田。
这世上,只有女人才能理解女人,在养育孩子的道理上,我们常常感到孤独,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妈妈在产后不幸患抑郁症。大家每天在群里一起聊孩子成长的点滴,一起吐槽各种养育孩子的困难,一起分享,一起感动,负面情绪得到宣泄,自己的感觉有人共鸣,抑郁症,滚蛋吧!
我们互帮互助!抱团取暖!
识别下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