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沾禧中医小讲堂每天18:00准时推送
孩子积食是大家一直讨论的问题。大家现在都知道,孩子积食如果没有尽快处理,孩子很快就会生病,时间长了体质就会变差。积食,简单理解就是吃多了不消化。如果控制了饮食,孩子积食没有改善,甚至长期给孩子素食,孩子还是动不动就舌苔白厚、大便不正常,那么孩子的脾胃功能多半是很弱的,体质也不会太好。这类孩子要解决积食,就要从脾胃入手。调理脾胃,家长问得最多的,就是有关“脾虚”和“脾胃不和”。什么是脾虚?
脾虚,简单说就是脾的能力不足。脾是“后天之本”,位于中焦,是人体最中心的部位。脾主管食物的消化、输送、吸收,主管气血的生化和运转流动。脾虚,就是脾负责的消化吸收、气血运化的能力下降,效率低,转不太动了。脾虚的孩子会有哪些表现呢?消化吸收不好、气血生化运转不足,孩子的脸色瘦瘦黄黄,黯淡没有光泽;小宝宝很容易吃一点就腹胀,有奶瓣;大一些的孩子,也是动不动就积食。脾虚严重的孩子,看起来没有别的孩子那么活泼,有的甚至看起来很累,不爱说话,懒得理人。脾主运化,主升清。●什么是“化”:吃进来的食物本身并不是我们身体能够吸收的物质,比如米饭我们没法直接吸收,但是我们的脾可以把它“化”成我们可以吸收的物质,这就是脾的“化”的功能。●什么是“运”:让食物经过胃后下达至小肠,通过小肠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粕两部分,接着促使糟粕排出体外,把精华输送到全身,这个让精华、糟粕、气机流转的“物流”功能就是脾的“运”的功能。●什么是“升清”:脾再运用升清的作用,将被消化的水谷精微吸收,向上输送至心肺,散至全身,这时候才能“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升清就是向上输送营养的过程。什么是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简单说,就是脾和胃闹别扭不配合了,或者一个很强、一个很弱不协调了。中医认为,脾与胃是相表里的两个脏腑,他们挨在一起,关系密不可分。脾和胃的关系:●胃喜湿恶燥。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指胃接受食物和盛纳食物。如《内经》说;“胃为水谷之海”。“腐熟”是指胃有初步消化食物之功能。经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物分为“清”、“浊”两部分。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运化送至全身各处。故有“脾为胃行其津液”之说。其浊者,由胃下行至小肠,再行进一步消化。故有“胃以降为顺”的说法。若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时,则出现恶心呕吐,胃脘疼痛等症。胃之所以能受纳饮食与腐熟水谷,主要是依靠“胃气”的功能。胃气一般泛指胃的消化功能。《灵枢》说:“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可见人以胃气为本。历代医学皆重视保护胃气。所以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述。●脾喜燥恶湿。脾主运化 主要指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过程。运化水谷精微:《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运输与消化。水谷入胃。经胃的初步消化之后,下送于脾,由脾再进一步消化与吸收。其后再由脾气帮助使精气上归于肺,由肺到全身各部以滋养脏腑,器官,所以当脾气健运时人的消化功能就好,机体表现为肌肉丰富,精力充沛等。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时就必然出现食少纳呆,食后腹胀等症状。久之则全身乏力,肌肉消瘦,精神不振等。运化水湿、水液:《内经》说:“饮入于胃,经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段文不但说明了精微物质的运化过程,同时也明确指出在脾气的作用下水液运化的全过程。当脾气旺盛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时,饮入之水可以正常的输布与排泄,体内的水湿亦可正常的运化;当脾气虚或脾阳虚时,水湿运化失调可导致水湿停留。如停留于肌肤则产生水种;停留在肺则成痰饮;停留于体腔如胸腔、腹腔则出现胸水或腹水。因此中医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消化吸收就是由脾胃协调升清降浊来进行的过程。而脾胃不和就是脾胃二脏不能正常发挥功能,不协调,不协作。胃不能受纳水谷,胃气不能降了,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脾气不能升清了。脾胃不和只是一个总的说法,其中有多种病理变化,如胃强脾弱、肝脾不和等。1、孩子最常见的是“胃强脾弱”孩子很爱吃,但是怎么吃都吃不饱。能吃但瘦,一吃就积。这个很明显就是脾胃不和的表现。胃火太旺烧得难受,不断吃东西,粗略加工就丢给了脾;脾虚能力跟不上,就会“怠工停工”,孩子一吃就积。2、通常大家会忽视的是:肝脾不和为什么脾胃不和与肝有关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如果肝气不舒,就容易“升不上去降不下来”,脾胃出现问题。家长平时可以多观察一下,脾胃不和的孩子,平时是容易肝火旺的,比如眼屎多、口角生疮等等。如果宝宝经常鼻头黄,眼袋发青,那孩子的脾胃也不会太好。如何健脾、调理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说到底还是脾虚的问题,脾虚需要长期的调理,从生活上入手。脾虚需要长期调理,饮食是最重要的环节日常孩子饮食一定要注意清淡饮食、少吃多餐、少喝冷饮、少吃寒凉。可以多吃补脾益气、醒脾开胃的食物。比如:红枣、红豆、蜂蜜、粳米、山药、小米等。无论脾虚,还是有其他脾胃不和的表现,首先就是要减少脾胃的压力。半岁内的孩子,家长要每天看孩子大便有没有奶瓣,这就是孩子消化不了最开始的信号。这时候喂奶的次数就要减少,奶粉要冲稀一些,母乳的话每次不要喂太久。添加辅食之后,更要重视每天看孩子大便,如果有食物残渣,就要减少辅食、减量甚至先暂停辅食。大一些的孩子,要学会看孩子的舌苔和口气,如果开始厚腻,口气开始酸臭,也要减少孩子的饮食和调整内涵。家长可以给孩子贴敷沾沾禧健胃消积贴,沾沾禧健胃消积贴很适合孩子使用的,沾沾禧健胃贴组方中焦三仙消积同时北沙参、白术、乌梅补脾益气生津养胃,针对性很强。同时要避免寒凉药物刺激,解决胃强脾弱宝宝越烧越旺的问题。更对宝宝受损脾胃顾护扶阳!尤其婴幼儿童避免食滞宝宝寒凉口服药物伤害,比疾病本身伤害更加严重,沾沾禧健胃消积贴"三效合一"。并且沾沾禧健胃贴组方中焦三仙消积它不是一味药而是三味药,即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为什么这三味药经常合用呢?这是因为这三味药均有良好的消积导滞功能,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焦麦芽有很好的消化淀粉类食物的作用;焦山楂善于治疗肉类或油腻过多所致的食滞;焦神曲则利于消化米面食物。三药合用,能明显地增强消化功能。但光是给孩子消食导滞效果不会太好,因为他们本身脾的运化能力已经很弱了,所以日常最重要的就是要每周2-3次沾沾禧健胃消积贴补脾益气,同时要养胃生津。坚持做,孩子的脾胃功能强了,抵抗力也就会随之增强。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