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青少年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yyzj/260589.html
霍夫曼认为,导致虚拟内疚产生的虚拟违规无处不在,它们源于生活中存在着的普通的事件一一彼此的支持、亲密的关系,家庭中的爱与依赖,成功与自我实现。
《饮食男女》是李安执导的一部作品,年8月3日在美国上映。
罗伯特·麦基曾在其著作《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提出,故事的主控思想就是描述出生活如何,以及为何会从故事开始时的一种存在状况转化为故事结局的另一种状况。
如何在自我抉择中、在故事前行中完成主人公角色的蜕变正是李安所擅长的。《饮食男女》的故事结构并不奇特,是传统的戏剧性结构,但是前后呼应紧凑,行进非常紧凑。
故事中有多重叙事线索,每个人的故事都可以自成一部戏,人物之间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这样的编排更贴近现实,更容易让人理解影片中人物行为的动机。
影片中老朱是一位丧妻的父亲,他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家珍是中学化学老师,敏感、少言,是虔诚的教徒;二女儿家倩是企业高管,性格倔强;三女儿家宁是大学生,正值情窦初开。这一家四口居住在一起,但是每个人心中都在盘算着共同的主题,即怎样离开这个家。
在四个人中,大女儿是最为压抑、最为被动的。本文试图从虚拟内疚理论出发,探讨大女儿在逃离这个家庭的过程中是,如何完成自我救赎之路。
01.虚拟内疚理论概述与分类
虚拟内疚理论由霍夫曼提出的,他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尽管人们实际上并没有做伤害他人的事情,或所作所为没有违犯公认的社会道德规范,但如果他们以为自己做了错事或与他人所受到的伤害有间接关系,也会感到内疚而自责。霍夫曼将这种内疚称为虚拟内疚(virtualguilt)。
虚拟内疚通常可以分为四种,分别为:
第一、关系性内疚。它常常发生于具有亲密关系的个体之间。例如母婴之间、家人之间或者伴侣之间。那些具有亲密关系的个体,由于在感情与行为上相互依赖,因而一旦同伴表现出不明原因的悲伤时,不仅会产生移情性悲伤,也会为同伴的不快而责备自己。
第二、责任性内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与成熟,逐渐产生了责任感,知道要对他人负责任,一旦认为自己没能履行责任,内疚就会产生,这称为责任性内疚。
第三、发展性内疚。常常发生于那些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获得超越同龄人的成就或利益的个体身上。
第四、幸存者内疚。常常发生在那些经历了大灾难如战争、瘟疫、地震、火灾、恐怖事件等。幸存者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活了下来。内疚是他排解的渠道,也是他给自己的回答。
霍夫曼的理论在朱家珍的身上都有所体现。
02.朱家珍身上的潜藏的虚拟内疚
朱家珍的性格及行为方式与其丧母的经历不无关系。苏珊·富沃德认为,合格的父母应当具有以下条件:
1.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
2.保护孩子,使其免受身体上的伤害
3.必须满足孩子对爱、对关怀以及深层的情感的需求
4.保护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伤害
5.在道德伦理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
在《饮食男女》一家中,没有母亲的存在,父亲一人拉扯大三个女儿,作为知名厨师,物质上的满足没有问题,女儿们也不曾受身体上的伤害,但是对孩子的爱、免受感情的伤害就很难完成。老朱分不清三个女儿的衣服都是谁的,经常弄混,从这一点就可以得知,他对这个家仍有太多不够精心的地方。
朱家珍作为最大的孩子,从母亲离去的那一刻就开始扮演大人的角色,她的情感需求是不完整的,过早承担起一家之长角色的她,并不能正常面对自己的需求,反而在付出的同时,还对家人产生着种种愧疚。
对这个家庭一直抱有的天然的责任,就是虚拟内疚所引起的她不得不承担的职责,四种虚拟内疚在她的身上都有所体现。
当二妹朱家倩提出想要出国发展时,她表现出支持,虽然这种支持看似不那么热情,但是她却没有做任何挽留,“放心去你的阿姆斯特丹,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在这个没有母亲的一家四口中,家珍希望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如果谁过得不够好,她就认为那是自己不够好,这是关系性内疚在她身上的体现。
在与锦荣的谈话中,家珍说“我爸一会也一定会跟着我的。”她早已将照顾父亲一辈子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她不仅是爸爸的女儿,妹妹们的姐姐,更是这个家庭的坚守者,是母亲角色的代替。她默默将所有责任抗在自己身上,这是一种责任性内疚。
发展性内疚不允许家珍发展的比妹妹们更好,她是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在学校不被学生尊重和重视;在爱情中不敢追求自己喜欢的人,用一场不存在的、幻想出来的初恋来安慰家人。只有她默默放低姿态,将自己埋藏起来,才能找到慰藉。
家珍的生活是烦闷的,忧苦的,活着她必须代替母亲维持家庭,如果能选择离开,她或许会心情是舒缓一些,但是离开的人是母亲,她必须坚守这个家的平衡,这种幸存者内疚的感觉在家珍身上也有所体现。
这些内疚的感觉及自我感觉的减弱,导致了家珍在影片中总是以一种压抑的感觉出现,甚至有观影者认为,家珍好像精神上脱离了常态。
03.释放内疚,朱家珍的自我救赎之路
虚拟内疚一直让家珍处于一种自卑的状态中,她成为自己生活中的配角,只能用宗教来寻求安慰。而实际上,宗教也未能给家珍平静的内心。
任何与爱情有关的信号都会扰乱她的思绪,比如叫春的猫,楼上唱着“随风”的情侣。在家珍的内心,一直掩藏着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家庭的厌倦与疲惫,最终,家珍因一系列变化逐渐走上自我救赎之路。
第一,二妹买房决意搬离和小妹的离开,让家珍的亲密关系内疚逐渐稀释
当第一顿家宴时,二妹家倩提出已经付首款买了房,不久将会搬离这个家庭。虽然家倩后来的房子烂尾,但是仍有出国工作的机会。对于家倩来说,二妹的出走意愿逐渐让她意识到,这个她用心守护的家,并不能永久保持平衡。
在这个家庭中,表面的平衡实际上是一种枷锁,困在其中并不能真正获得幸福。
当家宁恋爱,怀了孩子,宣布搬出去的时候,家珍的心再一次受到刺痛。但是这种痛对于她的内疚来说,也是一种治愈。
两个妹妹的状态,让她逐渐懂得,对于她们而言,自己或许并没没有那么重要。她需要将生活的目光逐渐收回到自己身上。
第二,父亲与锦荣母亲的可能性,让家珍逐渐放下责任内疚
父亲看起来身体越来越差,今后肯定需要人照顾。大家都在为父亲能有一段黄昏恋而充满期待,锦荣的母亲就是姐妹们的期待。虽然最后,老朱是跟锦荣在一起,而并非与锦荣母亲恋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家珍逐渐明白,父亲会有自己的归宿,而自己也会逐渐从父亲的生活中撤离。她对父亲或许有责任,但是父亲需要的不是她一个人,还需要爱情。
这就让家珍进一步缓解了责任内疚所带来的痛苦。
第三,学生们的恶作剧和周明道的出现,让她发展性内疚彻底释放
家珍在学校并非十分受人爱戴的老师,学生们不专心听讲,各种调皮。学生们给家珍写情书的恶作剧,对于家珍来说其实是一种突破自我的契机。周明道的出现也让她唤醒了沉睡于心中的爱情。
当她发现情书都是假的时,伤心与愤怒并发。她终于可以有个理由痛快地生气,而不是时刻压抑自己的情绪。
对于愤怒,正常的状态不是忍受,而是应该看见:
允许自己愤怒,不要压抑感受表达出愤怒不要让愤怒加深你心中消极的自我形象把愤怒转化为自我定义的动力源泉学生们的恶作剧激怒了她,她换上新衣,强吻了周明道,这样出格的行为反而使她收获了爱情。最终家珍坐着摩托车离开了这个沉重的家。朱家珍在爱情中,完成了自我救赎,回到了自己的生活轨道上。
04.虚拟内疚的影响因素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虚拟性内疚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可能会受虚拟内疚的困扰。而儿童时期的经历又会影响成年后个人的内疚水平。
使得儿童具有虚拟性内疚的因素主要为四个方面:
1.移情水平。移情能力较高的儿童对母亲的情绪会比较敏感。
2.因果图式。儿童会根据时空的距离来判断因果,他们会认为,“我就在附近,所以是我造成的”。
3.认知水平。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模糊的,加上对事件发生原因的不确定,他们可能觉得“我可能做了这件事”。
4.既往经验。记忆中的某些确实由于自己而引起母亲悲伤的事件,使得他们认为“过去是因为我所以现在可能还是因为我”。
对于成年人来说,虚拟性内疚的成因除了与儿童相同的“既有经验”和“移情能力”外,还受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
1.关系程度。关系越亲近,越容易产生虚拟性内疚。
2.道德水平。个体道德水平越高,越容易产生虚拟性内疚。
在实际生活中,虚拟性内疚对于人与之间的关系和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虚拟内疚实际上不是真实事件的内疚,或者说是一种错位的归因,由于这种感觉的产生,会使人自发地、持续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