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十分重视传统节日的国家。
在中华文明年的历史长河中,民间传统节日从先辈那里就与食品、饮宴密不可分,并世世代代传习不断。如除夕要吃团圆饭,元宵要吃汤圆,端午要吃粽子,中秋要吃月饼,腊八要食腊八粥,其他繁多小节也有相关食品,如灶王节、鬼节等,也要糖瓜、素馔相伴。壮族逢年过节都要制作花糯米饭,互相赠送;侗族的节庆喜食糍粑等糯米食品;瑶族人节日吃油茶、竹筒饭;土家族年节喜食熏制腊肉等。各个兄弟民族的节日与饮食都是不可分割的。
元宵吃汤圆自古人们在节日团聚的时候始终不忘先辈,将制作最好的食品供奉给祖先;还常常利用五谷杂粮来制作食品祭天地之神,希冀来年风调雨顺。传统节日食俗,它集中表现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饮食文化传统,展示着一个民族的古老文明。它对本民族来说,具有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如农历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可以认为是最集中的饮食节日,各地各种走亲访友、礼物馈赠等方式都与吃请和食品有关系。
团圆饭中国节日风俗都很讲究礼仪,礼俗与风俗是紧密相连的。节日期间走亲访友,看望前辈等,必少不了食品相馈赠,以示对长辈和前辈的尊重。像中秋节送月饼,端午节送粽子。尤其是过年,同宗拜祖,晚辈拜长辈,朋友互拜,也少不了面糕、点心及各类食品。你来我往,年复一年,循环不已。一方面是亲戚、朋友相互增加感情的纽带,另一方面也是“礼尚往来”的礼仪需要。食物,是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一种礼节。
中秋吃月饼食物是也寄托着中国人的祝福,办喜庆婚宴时,一般会在新娘的新房里准备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意“早生贵子”,是所有的人对新人的一种祝福。还有小孩子刚出生时,需要摆一场“抓周宴”,为了召集大家美好的祝福,渴望小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
“枣生贵子”民间传统节日中,有些是以祭祀活动为主的。中国的社会组织以血缘氏族关系为中心,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许多节日活动包蕴着广大民众的某种意愿。如清明节,祭扫先茔,七月十五日献麻谷,十月一日送寒衣,除夕、元旦悬像设供,家家致祭。中国古代对祭祖祭天十分重视,在每个节日到来之时,便以虔诚的心灵祭祀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孝思与怀念。在年节,中堂供起列祖列宗的神牌位,一束香火腾起袅袅青烟,焚烧冥纸燃起对祖宗的思念,以示香火不断。
腊八粥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通常是全家人团聚在一起而进行的。每逢佳节,家庭中人与人之间更加讲究团圆聚会,所以古代人如果远在异乡,就必然要“每逢佳节倍思亲”,向往着全家团聚。中秋之夜,月亮最亮、最圆,月色也最美好。人们望明月自然会联想到家人的团聚,独在异乡的人们,也期望借助明镜般的皓月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而,人们又把中秋节叫作“团圆节”。明人沈榜《宛署杂记》记明万历年间北京风俗时说:“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馈,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端午节吃粽子美食,在中国人眼中的地位很高,它不仅是人们填饱肚子的食物,也可作为“礼尚往来”的礼仪;或者用来祝福新生的小孩儿和新婚的新人;也许用作怀念已故的亲人,即便他们已离开人世间,但是逢年过节,我们都会将最好的食物先用来供奉我们的祖先。
所以美食高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