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的中国古人吃什么这些东西大多数现

导言:两千年前的中国古人吃什么?这些东西大多数现代人没见过。

咱们现在每天都吃什么?早餐包子豆浆油条,中午米饭面条,晚饭也是多种多样,这是主食,中国的副食更是数不胜数,五花八门。

但是在古代,肯定没有这样丰富的食材和食物,那么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他们又吃些什么东西呢?

先不说古人吃得有多好,他们有没有健康而且能填饱肚子的食物,都是很困难的问题。众所周知。

古人在发现火之前,一直吃的是生的食物,而这些生的食物也只是勉强填饱肚子,况且生肉里面有很多寄生虫会让人们得传染病。

那么古人是怎么从生肉到现在的多种多样的食物变换过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01从生肉到五谷

刚刚我们已经提到,古人吃生肉,其实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而他们发现农业这一领域,并在这个领域逐渐迈进的这个过程其实是非常艰难的。

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古人是从一万多年前就在农业这一领域有涉足的,古人们早就发现,其实有很多谷物是可以吃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谷物都是容易烹饪和消化的,所以古人们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终于发现了五种既容易种植又容易烹饪,而且还对人体有益处,便于消化的谷物。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五谷。

我们常说五谷,那么这五谷到底是哪五谷呢?其实关于五谷的说法,在古代也是有争议的。一种是粟、黍、菽、麦、稻,另一种是麻、黍、稷、麦、菽,相信大家也看得出来,这两者的区别就是有没有稻和麻。

其实五谷最初是没有稻的,因为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起初是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流域是在北方,而北方的环境并不适合种稻。

到后来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稻的种植慢慢发展起来,才有了另一种五谷的说法。

02百谷之长粟米

说到五谷,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下粟米了。粟被称为“百谷之长”,这就不得不让人好奇,同样是谷物。为什么粟米就能做百谷之长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粟米发展十分兴盛。在北方,人们把脱了壳之后的粟米叫小米。

而南方人则直接把粟米统称为小米,小米不仅可以直接用来闷饭煮饭,还能磨成粉用来做其他的食物,比如面条。

大家可能会很诧异。因为我们现在吃的面条是用小麦粉磨制而成的,但是因为古人在当时并没有探索出来小麦真正适合的制作方法,甚至不去壳就直接蒸着吃。

味道并不好,所以当时并没有很多人种植小麦。

而相比小麦,粟米得到了人们更多的认可和使用,粟米还可以直接炒熟磨成粉用来做干粮,因为制作工序简单,而且干料容易储存也好吃。

粟米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也被大量种植,这就是粟米为什么能成为百谷之长的原因了。

03副食发展

古代的畜牧业其实发展的是非常早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古人可以随便吃肉。因为当时人们生活经济条件很差,养的牲畜大多是用来交易物品供给生活的。只有贵族阶级的人才有资格有能力吃肉。平常百姓其实是很难吃到肉的。

而贵族阶级有能力吃肉却不代表可以天天吃肉。先秦时期只有祭祀的时候,天子才可以宰牛,可见当时的经济发展之低,让老百姓们吃饱,已经算得上是很大的目标了。

因此在先秦文化中,又有了“羹”这个词。这个羹指的就是肉羹,和我们肉汤差不多的意思。从史书记载中可以看出,古代的老百姓要是想吃个肉,难度其实挺大的。

即便是“羹”这种副食,也仅仅是贵族阶级的福利,老百姓穷其一生,也吃不到几次。当年孟子有篇著作《畜牧指南》,在文末还寄托了孟子一个美好的心愿,那就是希望全天下的老人,在七十岁之前都能吃上肉。

在那个时代,七十岁代表了大多数劳苦大众的一生了,甚至可以说,相当一部分辛苦了一辈子,都没吃上次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吃肉再也不是一种奢望。但是人们却慢慢地抛弃了肉食,反而更倾向于绿色健康的素食了。

04后记

从生肉到熟肉,从熟肉到五谷,再到我们现在多种多样的饮食文化,中国人们的饮食是在不断改变和提升的,而从饮食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中国的进步,我们也应当去感谢这种进步和提升,让我们不再遭受没有粮食的苦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haodian5.net/ysdp/102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