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食物是ldquo烂骨王rdqu

前几年,一位教师的辞职理由——“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火遍网络。当时,不少人被这句话深深触动,也想着丢掉一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问题是,年轻人,有闲没钱;中年人,有钱没闲;老年人,有钱有闲,但身子骨不答应……话说回来,不仅仅是出去游玩,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事情,不但需要金钱和时间,而且需要强健的体魄、坚硬的骨骼来加持。说到骨骼健康,不少人会直接联想到骨折、骨质疏松等问题。其实,这些都和我们的骨骼变“脆”息息相关。而“骨脆脆”形成的原因,除了随年龄增长而不可避免的骨量流失,我们日常入口的一些东西也是帮凶!3种食物是“烂骨王”,多吃一口骨脆一分在开始这部分之前,小编先科普一个小知识:人体坚硬的骨骼,是由钙、磷等物质共同组成的。其中,钙含量的多少与骨质健康密不可分。而以下3样,会直接影响钙吸收,大家可要睁大眼睛瞧好了!1、盐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它在人体内以离子形式分布,含量甚多,作用重大。具体来说,钠离子与氯离子皆可维持人体酸碱平衡及神经、肌肉兴奋,调节水分及渗透压。如果体内缺盐,人会出现疲乏无力、头晕、恶心,甚至抽搐、虚脱,乃至呼吸衰竭等症状。但是,如果大家日常摄入过多盐分,会增加体内钠离子的浓度。体内的钠离子和钙离子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钠离子增加会加速钙离子的流失。而随着尿钙排泄的增加,会继而发生骨脱钙,形成骨质疏松、骨折等骨骼问题。同时,如果膳食内钙含量较低,再服用高盐食物,便会造成负钙平衡,并通过刺激甲状旁腺,使降钙素分泌增加,引起骨质丢失,导致低钙血症。

当然,长期高盐饮食,危害可不止伤害骨骼,还会——

使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诱发原发性高血压;加重肾脏负担、心脏负担,引发多种肾病、心脏病;加重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促使心肌纤维化、血管周围间质胶原纤维沉积,影响心血管功能;导致血糖增高,加速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引起消化道问题,如营养吸收不良、胃炎、胃溃疡、小肠炎、结肠炎等疾病;导致冠心病、脑卒中、胃癌、骨质疏松等许多疾病;

引发感染、脱水,危及生命。

看到这些,是不是要被吓坏了?那就从今天开始,注意自己的食盐摄入量吧!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不要超过6克,儿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克以下。

注意:除了白花花的食盐,大家还要警惕一些“隐形盐”。

调味品:如豆瓣酱、酱油、椒盐、虾酱、鱼露、腐乳、辣椒酱、味精、鸡精等。点心食品:如含盐饼干、苏打饼干、薄饼、膨化食品等。加工肉:如牛肉干、猪肉脯、肉松、腊肉、腊鱼、火腿、午餐肉、腊肠、火腿肠、鱿鱼丝等。腌制菜:如榨菜、大头菜、梅干菜、萝卜干、泡菜、橄榄、酸笋、酸菜等。其它食物:如某些早餐麦片、谷类脆片、凉面等。2、糖说到糖,大家第一个想到啥?甜蜜诱惑?爱情的味道?甜蜜蜜美滋滋?前方注意避让!小编要来煞风景了!我要说的是:糖是万病之源!

摄入过多可直接或间接导致四大问题:龋齿、肥胖、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

有研究统计显示,由糖摄入过多所造成的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和肝病等疾病在全球高发,每年间接导致全球约万人死亡。回归我们伤骨头的主题,要知道,摄入过多的糖会导致——直接影响其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食品的摄入,造成缺钙、缺钾、缺维生素等问题;蔗糖在体内代谢时,需要消耗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钙也“难逃一劫”;

日本和美国营养学家认为,儿童吃甜食过多,是造成骨折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注意:除了白花花的糖粒和糖果、雪糕、饮料、果酱等这些显而易见的高糖食品外,大家还要警惕一些“隐形糖”。

本身味淡而加糖类:坚果、营养麦片,以及速冲的芝麻糊、藕粉等;

平衡酸味而加糖类:酸奶、乳酸饮料等;

为改善口感而加糖类:肉干、肉脯、饼干、薯片等;

为丰富口感而加糖类:各类调味酱,如番茄酱、烧烤汁、沙拉酱等。

3、酒众所周知,喝酒会伤肝、伤胃、致癌,殊不知,喝酒还会伤骨头。首先,饮酒过多,会使机体的皮质醇水平升高,而皮质醇可直接抑制骨形成,间接刺激骨吸收,导致骨质流失。其次,摄取大量酒精,会造成肌体钙营养代谢失衡,这不仅会影响食物中钙的吸收,而且可使骨钙大量“迁移”和尿排钙量大幅度增加,从而导致骨骼严重缺钙,最终引发骨质疏松症等。△注:左图为正常骨骼骨结构,右图为骨质疏松症骨结构。最后,长期大量饮酒还会导致肝脏受损,影响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及利用,使骨形成减少。当然,除了伤骨,酒精还会损伤大脑、血管、心脏、肝脏、食道、肠胃、前列腺等脏器,诱发与此相关的疾病,以及引起急慢性酒精中毒和癌症等。因此,建议贪这口的,尽早戒了吧!实在做不到,也该控制好量,千万别长期酗酒。除了以上3大“烂骨王”,日常饮食中还有一些食物,也会影响钙吸收,譬如草酸含量高的蔬菜,如菠菜、苋菜、笋、甜菜、茭白等。其实,这些食物在吃之前用沸水焯一下再烹调,即可去除部分草酸,大家可以放心食用。以上图片均来源于:映库视觉。-《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新媒体中心原创出品-转载须得授权,侵权必究#多动脑不易老#一起看图猜成语吧~

编辑:初酱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点个赞点个在看,一起养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haodian5.net/sjzy/95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