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的是世俗趣味的女人故事,现代街景上变幻着三皇五帝到于今的老套旧套俗套;太滥的是对“女人”半是生吞活剥的传统半是似是而非的感觉的评点解说。中国男性说及“女人”,常常一如既往地使人不得不冷笑,中国女性说及自己,又常常一如既往地使人不得不苦笑。
立足现代背景上的性别视角,试图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探讨女性在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真相,以及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与另一个性别的相对关系,解析中国文化、文学在表现两性关系方面的一些特殊现象。
——————⊙——————
匡文立采风存照——女性对于自身的了解那么有限。何况中国的女人。
▍卷一?假做真时真亦假▍
▍第一章神话篇:天外霓裳
两性的始祖——不知其母——月宫无故事
男神/女神——大欲和大伦
——祸水,祸水——离离原上草
——————⊙——————
大欲和大伦
将近一千年前,一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中国文豪极目中秋之夜的明月和澄澈天宇,油然生出乘风归去的出尘之念。
但他终究尘缘难舍地给自己找出一个留下来的理由。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苏东坡才会大彻大悟地痛切反思:我被聪明误一生。这时他是否觉得,“何似在人间”的结论失之乐观和脆弱?
中国的天上人间,真还不好说哪边更适合寄身些。
高处不胜寒,用来形容神的生存状态很贴切精辟。
神不同于佛。佛以天下为已任,是众生的导师和救主。他们对外有慈航普渡的使命和义务,整日摇着一只来者不拒的船儿,接引一个算一个。
人间众生子子孙孙生生不息,佛的忙碌也是战斗正未有穷期。他们内心世界是四大皆空,里外都从来无一物,自不会被“存在”“自我”之类使上帝发笑的思考困扰。
佛是舍弃了自身的众生公仆,他们看什么都是空幻,只有佛的境界充实着一个永恒真谛。四大皆空的佛恰恰不会感到空虚。
——————⊙——————
——————⊙——————
神不行。神是人世之外的另一种自在之物。他们成神只管自已成神,跳出朝生暮死的圈子进入一个永生世界。
神不承担对人的责任,他们在天上自成体系,天宫好象是一个行政机构,神分做等级应差理事,上班下班。
他们和人间官吏非常相象,但他们没有百年浮生的大限,没有生老病死来激发生命意识,天宫里时间是不流的死水,生命是动态的化石,神活着,而并非在生活,太阳每天都是昨天的那一个,自己也每天都是昨天的那一个,没有新事物也没有新体验,重重复复岁岁年年,神烦不烦?
除非他们都弱智,否则神是会患上忧郁症或神经衰弱的,出现很高的自杀率,还会产生大量伟大哲学家,让人间的黑格尔、萨特全都相形见绌。
人不过拥有短短百年之内的智慧,神却“王母桃花几度红”,沧海桑田早从宇宙起点看到了宇宙的尽头。
神要是问“为什么活着”,上帝无法发笑只能哑口无言。
人的悲哀是生命实在太短了。逝者如斯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想想大限在前,什么都没了味儿,什么都有了味儿。
——————⊙——————
——————⊙——————
人的生命每天都是具体的,第一件具体就是如何喂养,处理和打发这个生命。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远在中国尚介于少年和青年中间的年代,那位千古一出的圣人便洞达人性地如是说。
圣人的言论和思想日后将君临整个中国,贯穿所有意识形态领域,一以贯之地主导一个民族的精神与人格,观念与情感,话语与习俗。
圣人说过了,饮食男女便成为中国人最天经地义的人权典章。
只消生而为人,首先“民以食为天”,天底下其次就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饮食和男女的关系互为因果十分辩证,有饮食才能男女,有男女才有饮食。
到国家外有强敌的当儿,如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蜀相孔明六出祁山,都要用法律来推动国内男女及时男女,想不男女都不成。
国泰民安的情况下,官家不再过问那么详细。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还是人生第一要务。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却匹夫总得有个匹妇。
二十世纪之末,中国农村还有放羊孩子的对答说,放羊干什么?攒钱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儿子;生儿子干什么?
——————⊙——————
——————⊙——————
关于“男女”这个天经地义的人权,中国有一句话:大丈夫何患无妻。还有一句话:有剩男没有剩女。可见不光是理论上的权力,事实上也能得到保证。
我想,大丈夫何患无妻,说的是男人的优势在于上不封顶。
社会对男人比对男神厚待得多,许诺三妻四妾,许诺美姬娈童俏丫鬟,还许诺家门之外为他存在大批卖歌卖舞卖春卖笑的女人。
男人实现男性生命的道路无限广阔,只看自己能不能春风得意马蹄疾了。
对于男人,女人和权力财富一样,是社会分配的内容之一,男人对她们的占有量,和他的社会成功度成正比。
大丈夫何患无妻,小丈夫可能患。小丈夫是社会失败者,争不到权力财富也就有争不到女人的危险,身且不立何以家为?要男女是先得饮食的。
但这不是社会剥夺了小丈夫的男性权益,是自己没出息。有仙女肯为他下凡的话,小丈夫照样男女。这机会虽渺茫,但碰上了便胜却人间无数。
社会不亏待男人,大丈夫有大丈夫的实力,小丈夫有小丈夫的安慰。
有剩男没有剩女,说的则是女人的优势在于下可保底。
女人不进入社会,无所谓竞争,命运只系于男人,嫁鸡是鸡嫁狗是狗,嫁皇帝是娘娘嫁庄稼汉是农妇嫁讨饭的是乞婆。
人间女人自知没有仙女呼风唤雨的能耐,对于男人的期望便比仙女务实,简直有点势利和铜臭。英雄知己,才貌仙郎,顶不济也最好有房子有地。
可是男人的社会成功是金字塔形状的,哪有那么多金龟婿让人人得以厮配之。女人的常态就是心高命薄。
但低下心来,只要世上有患无妻的小丈夫,便没有患无夫的女人。外国小说里司空见惯的那种老处女,在古代中国是个绝门。
只有过未婚女子守望门寡不再嫁的,她们是不嫁不是剩女。
人间男人女人互有利弊又各得其所,悠悠万事兴国亡国碍不着饮食男女唯此为大。
神在天上恐怕不免好气又好笑,真是的,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过来就是已之所欲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心同此理。
人对自己的大欲如此清醒如此热心经营,却怎么想得出让神饮食清淡又不敢男女,落个高处不胜寒呢?
男神的性别生命寓言,其实是男人在中国的另一重现实。
——————⊙——————
——————⊙——————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儒家文化又说:夫妻居室,人之大伦。
一个字的变动非同小可。圣人不玩文字游戏。
人之大欲存焉,仅仅是承认人的客观天性,不等于承认人应当顺应它满足它。
孔子不觉得“夫妻居室”是为了顺应和满足大欲。他定性为“大伦”——一种伦理行为。
同一件事,换个说法就能不同了么?
别忘了孔子是强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
这一点,孔子的传人心领神会。
到中国儒人明确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孔子那一字之差的深刻才被注解成白话了。
大呼“灭人欲”的中国硕儒自己决不打单身,老婆还常常不止一个。
西方中世纪的虔诚信徒对此必定友邦惊诧,中国人是怎样摆平了又灭人欲又男女居室的对立和冲突?
它们难道不是非此即彼?
思路不打弯的洋圣徒要命也搞不清楚,“男女居室”被定性做“大伦”时,它便不再是出乎天性的自然行为,而是伦理行为了。是躬行天理。
儒家取消了婚姻的配偶本意,用“大伦”覆盖和否决了“大欲”,使婚姻产生了质变。
质变有一个操作性很强的转换机制,那就是中国著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待续?
——————⊙——————
更多阅读点击链接
作者简介
匡文立满族,出生在诗书世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从事专业文学创作。网易女人频道特约作家。作品有小说集《昨夜西风》、《白刺》、散文集《姐姐散文》,长篇随笔《铜镜中的佳人》、主编文化随笔《第二种真实》(三卷)、随笔《中国文人与佛与道》、长篇随笔《中国鬼神系列》、《女人与历史》、《阴性之痛》、电视连续剧《玻璃婚》(25集,编剧)和大量散文、随笔等等。
——————⊙——————
编辑:
云山配图:杯子
校对:绿篱
——————⊙——————
本文选自甘肃人民出版社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第二种真实:女性启示录丛书《铜镜中的佳人——女人面对传统》,经过作者匡文立授权网络发布。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信息,否则视为侵权,作者保留追责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