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食不厌精的饮食观

民以食为天,孔子对于吃的要求对现在也有很深的影响。我们来看看孔子健康优雅的饮食观“席不正,不坐”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古代那时候的人们家里设施比较简单。当时没有现在这样的椅子,家里人都是席地而坐。来了客人也全部都是席地而坐,所以对席是很讲究的。就座的时候,席子摆放不端正,就不能去坐。一定要调整端正了,才能去坐。这样,给人感觉正统规正。所以古人在坐席方面仍有严格的礼仪,席不正,说明你对客人或德高望重的人的地位没有给予重视,也不尊敬人,就不会坐下“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粗米饭蔬菜汤是一个人的能力问题,严肃恭敬就是态度问题。粗米饭蔬菜汤是没有关系的,关键是态度要好,要严肃恭敬。这也是超越物质条件,对人礼仪态度的要求。为什么要如此看重食物?为什么要祭祀?因为您桌子上这点食物,来之不易,粒粒皆辛苦。“割不正,不食”这一条有多种解释,有的说肉割得不方整;有的说不按部位宰割;有的说不按先割后切的规范操作,都归为“割不正”。这一条可能是对于饮食礼仪而言。“食饐(音:义)而餲(音:爱),鱼馁而肉败,不食。”“饐”、“餲”两字的意思是我们所吃的粮食已超过它应有的保质期和保存期;鱼、肉腐烂变质不可食。放置时间过长或腐烂变质的食物常含有许多致病菌或致癌物质——亚硝酸盐,人吃了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甚至有罹患癌症的风险。“色恶,不食。”食物改变原来的颜色,说明已经变质或从内部开始腐烂了。因此,这样的食物不可食。“臭恶,不食。”有些食物气味已臭不可闻,这是食物受微生物的作用而发生腐败变质后,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导致食品中油脂酸败,产生恶臭气味,食后会引起食物中毒。这样的食物绝不可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古代祭祀典礼都要用猪、牛、羊为祭品,称为“三牲”。这些祭品要在祭坛上放置到第二天才可以被拿下来。如果这些祭祀用肉超过三天,即不可食之。“沽酒市脯,不食。”这是指的是从街市上买来的酒和熟肉、干肉,质量不让人放心,故亦不食。这和我们当前食品质量信任度降低相似,从假酒、瘦肉精、地沟油,到三聚氰胺掺入牛奶、滥用各种食品添加剂等等,让人对食品安全产生过多疑问。“沽酒市脯”还应慎食。“失饪,不食。”是指烹饪的食物不是火候不足,夹生、未熟,就是火大熟过头了。过犹不及均不符合饮食营养的要求,故在孔老夫子看来,这样“失饪”之物不宜食。“不时,不食。”孟子曾对孔子饮食有规律称赞有加,曰:“圣之时者也”。意思是,孔子吃任何食物都要注意节气时令和具体时间。这里所说的“时”,一是指一日三餐的具体时间,另一是指具体的时令节气。一日三餐,都应按时按点,没到吃饭时间不吃。注意食物的时令节气,已过季节的果蔬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吃饭应以主食的谷物为主,吃肉佐饭,要使肉与饭有一个适应的比例。肉太多,饭太少,油腻腻的,是肉气胜于饭气了,也不相宜。“食不语,寝不言。”吃饭不说话,睡觉时也不说话,这很符合卫生原则。讲究饮食艺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主张吃饭时,食品尽可能做得精细;烹制时,肉要切得细致。孔子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如果在吃的问题上,不讲卫生、不讲科学,也就谈不上什么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孔子“食不厌精”的饮食观,是他对中国饮食文化创建的一个贡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haodian5.net/xgzx/109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