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依恋类型决定孩子未来,别错过培养

作者

沐丹青

来源

儿童心理课堂(ID:guanaibaby)

01

下班回到家,儿子像嗷嗷待哺的小雏鸟,张着胳膊像我跑过来,我也亲昵地抱起儿子转圈,之后,儿子步步不离地跟着我,奶声奶气地喊着我跟他玩游戏,被玩具夹到了手,眼睛含泪地让我给吹吹,娇滴滴的样子让我母爱爆棚。

突然,这和谐的画面被婆婆一句话打破了,“你不回来沐凡可听话了,自己玩自己喝水,你一回来就不行了,娇惯得不成样子。”

我立刻回应一句:这叫安全型依恋关系,你要学习了,妈妈!婆婆咂咂舌,转身走了。

我们家乡有句土话:孩子看见娘,没事都要哭一场。很多孩子在见到妈妈之前很听话很独立,自己玩游戏,自己吃饭,甚至自己穿衣服。

可是一看到妈妈,立刻成为了襁褓里的小婴儿,各种撒娇卖萌,像个小小跟屁虫。

所以身边人总是将“看不见他妈妈一点事没有,一看见就哭闹不听话”挂在嘴边。直接质疑觉得妈妈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以前的时候觉得这句话很刺耳,特别是有些婆婆抱着孩子,眼神和口气里溢满了自豪感的样子,让我为妈妈们谋不平:凭什么,这可是我的孩子,我十月怀胎拼死拼活生下来,恶补各种育儿知识养育他,他却在别人那里做乖宝宝,难道真的是当妈的不会带孩子吗?

后来有了自己的孩子,每次听到婆婆这样说,我的心里却很高兴,因为学习了儿童心理学知识,我知道,这是我和孩子的“安全依恋型”关系正在建立的表现。

02

心理学中,依恋就是宝宝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照料者之间情感的纽带关系。

而安全型依恋关系,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提出的。艾恩斯?沃斯通过设计陌生情境技术,专门用以研究依恋类型,

具体实验过程是这样的:

通过观察多个宝宝的表现,研究者把妈妈宝宝之间的依恋行为分为3种:焦虑—回避型、安全型和焦虑抵抗型。

第一种焦虑—回避型,这种类型的宝宝约占20%,妈妈离开时,他们并不会表现出紧张和忧虑,妈妈回来,他们也不会理会,表现出忽视和闪躲等行为对于他们来讲,接受妈妈的安慰和陌生人的安慰没有区别。

第二种安全型约占70%,最初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安全型的宝宝会很愉快地玩耍;有陌生人出现,他们会有些警惕,但是不会烦躁不安。当把宝宝留给陌生人时,他们会停止玩耍寻找母亲,会哭闹。当妈妈返回的时候,他们会表现的更亲热,热情地和妈妈进行各种互动,亲亲、抱抱,情绪很容易被安抚。

焦虑—抗拒型的宝宝约占10%,这个类型的宝宝表现出很强的分离焦虑。当与妈妈分离的时候,抗拒型宝宝会感到强烈不安,哭闹不止,难以安抚,当妈妈再次回来时,他们一方面会主动试图去接触妈妈,但是又会对妈妈的安慰行为表示出抗拒甚至发怒。

小宝宝有各种需求,他饿了、尿了、拉了,他会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父母及时理解孩子哭的原因或需要并给与回应,宝宝就能和父母建立起情感依恋。

如果父母长期忽视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哭闹没有反应,甚至经常性地打骂、斥责孩子,孩子就会形成回避型依恋,他把自己蜷缩起来规避伤害。

如果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养育存在不同的观点,或者情绪多变,一会亲热孩子,一会冷落他,或者经常性地更换看护者,孩子就会建立起焦虑型依恋关系。

03

依恋关系对孩子能力的发展影响很大。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家长试图通过上情商课来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其实后天的培养对情商的影响十分有限,情商的塑造大部分来自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自信、安全,很容易建立起一种成熟的交往能力,在与别人的交往交流中游刃有余,更加积极。在青春期,安全依恋的孩子往往比较少出现逃学、打架等叛逆行为,因为他们较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焦虑—抗拒型依恋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在社交中经常表现出害羞、焦虑等情绪,经常担心其他人不喜欢自己。有时会会莫名其妙大哭大闹,这是焦虑内化以后表现出来的行为,因为他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用这种方式来获得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复方氨肽口服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haodian5.net/sjzy/14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