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家说慢病高发,错在饮食我们的饮食

目前慢性病越来越普遍了,谁身边没个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或癌症患者呢?

我国首部《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指出:

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在3亿左右,城市和农村因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分别高达85.3%和79.5%。

慢性病已然成为当今世界的头号杀手,我国慢病已经呈现“井喷”现象,人人自危!

问题出在哪里呢?

出在饮食,因为我们总是吃太多碳水化合物。

首先,看看我们的主食,米饭、馒头、米粉、面条、包子……应有尽有,每每这个时候我都禁不止赞叹:中华文化,不对,中华美食真是博大精深啊~~

再看看我们的零食,饼干、蛋糕、冰淇淋、巧克力……

这些食物中不是糖就是淀粉,妥妥的高碳水食物有木有!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成两类:人可以吸收利用的有效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蔗糖、果糖、淀粉等;人不能消化的无效碳水化合物,如:纤维素。

高碳和低碳饮食主要依据有效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来判断。

“病从口入”这句话一点儿都不假,慢病高发的罪魁祸首正是高碳饮食。

看到这个结论有人会这样反驳我——“胡说!中国人已经执行高碳饮食数百年了,慢病高发的问题貌似是在近30年才出现的,这一点说不通啊!”

是的,没错。《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报告称,在年以前,中国主要的医疗保健问题还是传染病,慢病高发的确是近30年的事情。

但,这并不影响以上结论。你还真的别不服!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一下碳水化合物

(一)从供能角度看,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最理想的能量来源。

1、碳水化合物既能在剧烈运动中通过糖酵解途径快速供能,也能在低强度持续运动中通过有氧氧化途径缓慢供能。

2、碳水化合物供能产生的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和水,最易排出体外,呼吸、排泄就能搞定,对人体影响小。

3、产生同样多的能量,碳水化合物消耗的氧气最少。

就好比一个员工,能干活,还不给领导添麻烦,干同样的活还比别人吃的少,这样的员工哪个领导不喜欢呢?难怪我们的身体如此喜欢碳水食物。

(二)从储能角度看,碳水化合物远远不如脂肪。

1、在重量相同的前提下,脂肪完全氧化所产生的能量是碳水化合物的2.5倍。

2、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以糖原形式储存,结合大量的水,储存相同的能量,碳水化合物所需体积是脂肪的数倍。

还是用员工举例,一个车间工人干同样的活,占用空间却是别人的数倍,在这寸土寸金的年代,即使他干活再好,哪个公司用得起?

(三)从生理功能角度看,碳水化合物远远不如蛋白质。

蛋白质可以催化(酶),可以免疫(抗体),可以参与体内物质运输(血红蛋白),可以是激素(生长激素),可以把身体各部分连接起来(如胶原蛋白)……而碳水化合物除了供给能量,似乎一无是处。

以上三个特点中,

(一)决定了人体的供能系统喜欢碳水化合物,对碳水化合物高度依赖和持续需求。

(二)和(三)则决定了人体内不可能储存太多的碳水化合物。按照“泛滥必成灾”的自然规律,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必将在体内捣乱。

从以上两点来看,如果摄入量合理的话,“每餐吃主食”的饮食习惯其实是非常适合人体的。但,现实中大部分人的进食量并不合理……

现代人体力活动大大减少,消耗能量少,所以我们需要的碳水比四五十年前的重体力劳动者少多了。但事实上,我们吃的并不比他们少,毕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很多人吃不饱。甚至还变本加厉,喝着可乐奶茶,吃着甜点披萨……

血管损伤

当血管壁上的蛋白质被过分糖化,它们就变得越来越僵硬,渐失弹性。慢慢的,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就找上门来了。

神经损伤

蛋白质过分糖化还会损伤大脑。不仅会造成认知功能下降,带来阿尔茨海默症,还跟抑郁症的形成有关。

衰老

皮肤里的胶原蛋白每10年才轮换一次,即使是轻微的糖化,如果长期没有新的胶原蛋白分子及时上岗,日积月累也会造成严重问题。

你的皮肤逐渐失去弹性,肤色暗沉,布满皱纹,松弛下垂,越来越老。(血糖每升高1mmol/L,“表象年龄”就增加5个月)

如果你吃的是容易消化、能让血糖快速上升的精制米面、简单糖,那么上述问题会更加严重。另外,人的食量是有限的,碳水化合物吃得过多,那么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就有可能不足,导致营养不良引发“隐性饥饿”。

综上所述,当你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饮食方式必须做出影响的调整。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指出:“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不要让药物成为你的食物。”低碳饮食是顺应时代的健康饮食,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认真执行,又何必固执的抱着药罐子一成不变地坚持高碳传统饮食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haodian5.net/sjzy/104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