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鼻炎为什么老不好,其实根源在脾胃
大家经常问我,鼻炎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的孩子容易患鼻炎?
实际上,成人鼻炎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复杂,因此治疗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孩子鼻炎的成因就比较单纯,基本上都是外感引起的,是外感残留的邪气没有清出去,一直留在鼻腔导致的。那么为什么邪气会残留在鼻腔不出去呢?关键原因是正气——身体的抵抗力不足,也就是脾胃之气不足。
《黄帝内经》认为,九窍不和都与脾胃有关,皆脾胃之所生,尤其是面上孔窍的问题,比如眼睛、耳朵、鼻子、嘴的问题,都和脾胃有关。
为什么?因为脾胃是人体气机旋转的轴,负责升清降浊,如果脾胃出问题,气机不旋转,清气就不能往上升,浊气不能往下降,眼睛、耳朵、鼻子、嘴都叫清窍,如果清气不往上升,留下浊气在上面,人就会出问题。
所以中医理论认为,脾胃决定了这些孔窍的状态如何,如果脾虚,人就会生各种咽喉的病,所以孩子一感冒,扁桃体就容易出问题,这往往就是因为积食了,脾胃堵了导致的问题。还有,如果脾胃运转失常的话,有的人会患耳鸣,眼睛也有可能会出问题。
鼻子也是这样,鼻腔的问题,也与脾胃有关,脾胃如果升降能正常了,清气在上面,浊气在下面,那么鼻腔就正常。如果要是脾胃失常了,就会导致鼻腔总是有点儿问题。
所谓鼻炎,就是邪气与正气在鼻子那里不断地斗争,是人体力图排除邪气的一种努力,打喷嚏、流清鼻涕都是排邪气的一种反应。对于急性鼻炎,我主张孩子感冒过后,在鼻子的声音还重浊,还有鼻塞,甚至睡觉都开始打鼾的时候,一定要往外继续清一清邪气,把它彻底清干净,这个时候,因为是外感带来的急性鼻炎,所以比较容易调理。这个时候可以用下面提到的方子漱口,或者滴在鼻子里。很多家长反馈,用完这个方子以后,孩子打呼噜的问题就解决了,孩子鼻子总不通气的问题也消除了。
配方:辛夷3克、白芷3克、荆芥3克、金银花3克或6克、连翘6克、桔梗3克、甘草3克。这是五岁以下的量,五岁以上的孩子,量增加一倍。
做法:用这些药材熬水,放入一杯水,先将药物浸泡20分钟,然后大火开锅,开锅后转小火5分钟即可。漱口或者滴鼻子都可以。
叮嘱:1,有的孩子小,不会漱口,家长可以给他滴鼻子。让孩子平躺,弄两滴药水,滴进孩子的鼻子,然后转一转头,让药水在鼻腔里浸润到各处。尽量让小孩子学会漱口,但要把漱口后的药水吐掉,不要喝。
2,辛夷、白芷都是散寒、通窍的,金银花、连翘是解毒的,荆芥是往外散邪的。这个方法能够帮助孩子在每次感冒过后,把最后残余的邪气彻底清除。
如果孩子的鼻炎是慢性的,不是感冒后只是一段时间的鼻塞,而是长期的鼻塞、打喷嚏、流清鼻涕,还可以用清朝名医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治疗鼻炎的方子“桔梗元参汤”。大家可以请附近的中医帮忙把关分析,如果对症,可以用这个方子。
症状:孩子长期鼻塞,打喷嚏,流清鼻涕。
配方:桔梗、元参、杏仁、橘皮、法半夏、茯苓、甘草、生姜。以五六岁的孩子为例,各用3克就行了。再小一点的孩子,比如三岁以下的孩子,尽量找医生开方子。十几岁的孩子,可以用到6克。
做法:用这些药材熬水,可以用两杯水,熬成一杯就可以了。
叮嘱:1,方子里面的药物除了半夏,基本都是药食同源之品,比较平和。大家可以请附近的中医开这个方子试试,一般三副应该见效,如果三幅没有见效,则不必再喝,如果见效了,喝五福就差不多了,也就是要连着喝5天。
2,大人也可以用这个方子调理鼻炎,各用9克,也是连喝5天。
这是一个迅速缓解鼻炎的方子,后人用了见效非常快。实际上这个方子就是升降脾胃之气的。
黄元御是一代名医,他做过乾隆的御医,当年曾随乾隆下江南。黄元御在中医里面独树一帜,创造了圆运动理论,他认为人体气机是有升有降的,他无论治什么病,都要调人体内的升降,他主张不要过多用苦寒的药,因为会伤人正气。
这个桔梗元参汤中,桔梗是往上走的、排毒的,元参是清凉滋润、利咽喉排毒的,陈皮是宣肺、散寒的,半夏是降胃气的,茯苓是去湿气、生脾的,甘草是调补脾胃的、坐镇中焦的,生姜是散寒、升阳气的,很简单的几味药,但这个方子就可以升降脾胃之气。
大人也可以用这个方子调理鼻炎,各用9克,也是连喝5天,很多大人调完以后,鼻炎基本就好了。
这个桔梗元参汤只在流清鼻涕的时候用,目的是让人的脾胃运转起来,脾胃运转起来以后,也可以再用点儿八珍糕,补脾胃之气,把阳气升起来,就能把体内的邪气顶出来了。
为什么孩子鼻炎重,经常流清鼻涕、打喷嚏?是因为正气和邪气总在鼻子那里较量,正气不足,不能把邪气顶出去,而脾胃的气机旋转起来,正气足了,就能够把邪气顶出去,孩子就没事儿了。
总之,把孩子脾胃调理好以后,慢慢他的鼻炎就好了,鼻炎的根源就是脾胃正气不足,脾胃功能不能运转,脾胃正气足了,阳气一升发,把邪气顶出去了,鼻炎就好了。
每到初冬季节,鼻炎的孩子都会感觉尤为痛苦,从中医角度上分析,鼻炎的辩证有下面几种情况:
1.外感风寒证候:鼻塞,鼻痒,喷嚏流涕,鼻肌膜肿胀色淡,鼻腔有水样涕。伴有咳嗽,周身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紧。辨析:风寒束肺,肺津不布,则鼻痒,喷嚏,邪壅鼻窍则鼻塞声重。风寒犯肺则咳嗽,痰稀,周身不适,舌脉属外感风寒象。
2.外感风热证候:鼻息气热,鼻塞,流浊涕。全身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咽痛,咳嗽痰稠,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辨析:外感风热或邪郁化热,上扰鼻窍,鼻息气热。风热犯肺,邪滞咽喉,故咳嗽咯痰,咽干咽痛,热扰头面,故头痛发热。苔脉属外感风热象。
3.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证候: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鼻塞,侧卧上窍通,下窍塞,涕粘稀,鼻内肌膜肿胀色淡。肺气虚者,咳嗽痰稀,舌质淡红,苔白薄,脉缓。脾气虚者见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或稍厚。辨析:肺脾气虚,鼻窍失于充营,寒湿浊邪滞留鼻窍,见下鼻甲肿大;气虚则遇冷重,遇热轻。阳气盛则症状轻,阴气盛则症状重,故鼻塞夜间较重。肺虚则不布津,肺气上逆则咳嗽;脾失运化则纳呆便溏。
4.邪毒久留,气滞血瘀证候:持续性鼻塞,嗅觉迟钝,鼻音重浊或兼有耳鸣重听,鼻内肌膜肿胀,硬实,下鼻甲呈桑堪样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细或涩。辨析:邪毒久留鼻窍,阻于鼻窍脉络,呈持续性鼻塞;邪浊蒙蔽清窍,则耳鸣不适。舌、脉象皆为气血郁滞表现。艾灸调理,对上述症状都有良好的效果。
一、艾灸的基本方法
常用的灸法是艾条悬起灸。艾条悬起灸是将艾条点燃后悬垂于穴位上方施灸也叫温和灸。
温和灸:艾条点燃的一端悬垂于穴位上方施灸,让艾火与皮肤之间的距离保持在2~3cm,以孩子感觉温热而无灼痛为宜,以皮肤温热潮红为度。操作时,妈妈可将另一手的手指,放置施灸部位附近,用妈妈的手指来感知局部的温热状态,以免烫伤孩子的皮肤。若热了就将艾条远离皮肤一点;若不热,则可以距离皮肤再近一点,根据手指的感觉调整艾条的高度。由于小儿不会准确地反映灼热程度,所以需要妈妈细心观察,以皮肤红晕为度,艾火的距离可随时稍加变动,以不烧伤而又达到目的为原则。
二、儿童鼻炎的施灸主要穴位
身柱穴,配穴为脾俞,命门,中脘,神阙,合谷。
身柱穴在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面第三个椎骨)棘突下,取穴时,使病人自然正坐平肩,略向前低头,在第三胸椎下陷中取之。
身柱也就是我们人体的“顶梁柱”,为督脉之脉气所发,接近肺脏,属督脉经,通于脑髓。它有通阳理气,祛风退热,清心宁志,降逆止嗽之功效,对小儿有强身保健作用,是临床健全神经系统、促进大脑发育,增强智能,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和小儿诸症的灸治主穴。
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也证明,身柱穴对于调整机体免疫力有重要影响。艾灸身柱穴可促进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而肾上腺素有类似交感神经的作用,可促进机体重要器官和组织血行旺盛,致使新陈代谢旺盛,改变了血液成分,加强免疫力,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在调理儿童鼻炎的过程中,一般第一个疗程7天选择的是身柱,脾俞,合谷每天一次,每穴10-15分钟,0-3岁10分钟,3-10岁15分钟,第二个疗程7天选择身柱,中脘,神阙也是每天一次每次10-15分钟,鼻塞严重的宝贝,可每次加灸上星10-15分钟。
一般的鼻炎都会在两-三个疗程里将各种不舒服的症状调理好,后续的就是生活上的合理调养。在我们的调理过程中很多爱吃甜食,零食的孩子口味都会转变,睡觉总盖不住被子,大便秘结,脾气急躁的也会改变。艾灸就是这样神奇,如果你能接纳它,它将送给你一份全家人身心健康和谐的大礼。
三、家庭艾灸的注意事项
艾灸法的操作比较简单,家庭操作也方便,现在是一种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能接受的家庭保健方法。但作为一种专业的中医治疗方法,仍有许多事项需要妈妈们注意:
1、要专心致志并坚持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艾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取得孩子的配合
若孩子不愿意进行艾灸,妈妈不要强迫他,可以先在自己身上施灸,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知道艾灸没有痛苦。只有取得孩子的配合,施灸的部位保持不动,才能取得疗效。
3、避免烫伤
孩子的皮肤很细很嫩,妈妈需要细心体会施灸部位的温热感,及时调整艾条的高度,并且注意及时刮灰,以免施灸过量或落灰导致皮肤起泡。手法不熟练的妈妈可以在孩子的施灸部位放置一块纱布毛巾,也可在孩子睡着后施灸。
4、找准穴位
体位一方面要注意舒适、自然,同时一定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年龄小的孩子可在孩子入睡后施灸,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5、注意防火
用艾条灸完之后,可将点燃的艾条放入铁质奶粉桶或茶叶桶中,盖好盖子,隔绝空气即可熄灭。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