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育儿小儿饮食结构及内外环境

小儿饮食结构及内外环境

山东琳爸:端倪老师请问小孩每天吃两个鸡蛋能吸收得了吗?

回答要点:摄入过多高蛋白高营养的食品可能产生的两个问题是:一是弱化转化能力;二是减少胃容量。孩子应该吃的最好的东西就在我们平时的一日三餐之中。最养人的是五谷杂粮,北方是面食,南方以米饭为主。然后就是各种蔬菜的搭配。凡是吃主食吃的好的孩子,没有不健康茁壮的。

养护好脾胃,首先就是要能养成定时进餐的习惯。如果经常吃零食,一方面脾胃就会在不该兴奋的时候兴奋,该兴奋的时候反而休息了;另一方面大多数零食的生产工艺和添加剂会损伤孩子脾胃肝肾。

早餐两个鸡蛋行不行?我的答案是,要问孩子的身体——每个孩子的体质不同,需要的也不同,所以归根结底是孩子的消化吸收的能力,而不是吃进去了多少“好东西”。

小孩的饮食结构是以主食为主,吃高蛋白作为辅助可以,但不能过多。因为主食、饭菜一方面让我们的摄入均衡,各种各样的营养通过脾胃转化吸收。另一方面让胃保持一个合理的容量。人体全身上下虽然都是蛋白质组成的,可是这些蛋白质是我们在一日三餐中把五谷杂粮和各种蔬菜吃进胃中,然后通过脾胃吸收转化得来的。如果我们机械地认为人体需要大量蛋白质就吃进蛋白质,需要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就进食各种补充品,那么就相当于让脾胃的这一部分“转化”功能赋闲,其实质是弱化了脾胃的转化功能。你们给孩子的饮食结构中尽量增加你们认为的“好东西”,这种观念对不对呢?其实是值得我们进行探讨的。其实孩子应该吃的最好的东西就在我们平时的一日三餐之中。最养人的是五谷杂粮——北方是面食,南方以米饭为主,然后就是各种蔬菜的搭配。因为孩子生长需要,辅以一定的高蛋白增益是必要的。这个也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孩子的一日三餐吃的比较好,否则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如果辅食中高蛋白的比例过重,是会造成人体自身合成蛋白的功能降低的,同时会减小胃体的容量。这样可能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孩子的饮食可能会减少,饮食的减少会直接造成蛋白质摄入的减少,小孩的身体就可能会变得瘦弱。

关于动物蛋白,我们可以提供一个理念供大家参考、选择和思考:所有动物蛋白都属于阴性,人体要转化它们需要更多的能量,也就是从蛋白质到糖的过程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而所有能量的来源是消化系统的摄入和转化——消化系统的“摄入”能力首先就是胃的容纳能力,而营养“转化”的过程中医统归于脾(这样好理解),所以根本还是脾胃的问题。养护好脾胃首先就是要能养成定时进餐的习惯,也就是到了那个点,脾胃就开始兴奋,等待食物进入身体,然后储存、转化。这个饮食的过程我们可以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图形——进食、储存、转化。

关于零食的问题,我们同样提供一个理念供大家参考、选择和思考:大多数零食它们的生产工艺会直接导致食物的营养丢失,添加物是会增加口味口感的化学品。营养丢失倒还没什么,最主要的是各种化学添加剂会使孩子的胃口不好,吃什么都不香,同时其小分子的化学品可能会损伤肝肾,所以它们伤到的是脾胃肝肾,如果加上心就全了。

过犹不及,这是现代孩子饮食的误区之一。凡是吃主食吃的好的孩子,没有不健康茁壮成长的。所以回到琳琳爸的问题,他问早餐两个鸡蛋行不行?我的答案是,要问孩子的身体。每个孩子的体质不同,需要也不同。如果孩子饮食不错,而且还容易饿,这个时候适当增加高蛋白高脂肪的摄入量就是及时雨,是可以增益其体质的。如果孩子平时三餐都很成问题,成天就惦记着那些口味重的、香的东西,家长们就要引起重视,纠正一下不好的习惯。

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孩子的消化吸收的能力,而不是吃进去了多少“好东西”。“好东西”为什么要打引号,请各位自己思考。如果这个关系没有处理好,可能是会给孩子造成身体的伤害和家长心理的负担。

诸位家长,在生病期间,特别是小孩,任何平时的食物都必须当成药物来看待,一旦饮食不慎,就相等于吃错了药,不但延误治疗,还会加重病情。所以生病期间,饮食的控制和调整是第一重要的。

而孩子的身体其特点有二:

一是非常稚嫩,所谓稚阴稚阳之体;

二是阳气充沛,生长旺盛,少有七情六欲之影响。稚嫩就容易受损,

而第二点则决定了机体的自我恢复和调节能力非常强,对此可以参看我的第一、二次育儿讲座的内容。

所以,孩子的身体,在容易受损的同时,也很容易自我修复,这也是一阴一阳之道。只要我们知道了这个基本规律,就知道如何采取正确的措施。基本的措施就是创造良好的主客观环境条件,饮食上严格忌口,等待其自我调整和恢复。

所谓良好的主客观环境,就是使孩子身、心两方面都放松,常常有些孩子患病后不得静养,送到学校读书了,或者家长带出远门了,往往会加重。因此,疾病自愈的要点是饮食忌口和静养休息。——曲辰

现在这个时代比较特殊,物资非常丰富。而大人们特别是老年人的头脑里还残留有饥饿的烙印,所以生怕孩子吃不饱、吃不好,所以这些观念要全家学习沟通才行,不然引起家庭矛盾就不好了。

经过这几年的观察和实践,在控制零食方面很多家长不太注意方式方法,导致孩子心理不同程度受到伤害,这个要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心通则身通。如果心里有不通的,就有相应的身体某脏腑组织器官产生一定的阻滞,在五脏来说首当其冲是肝,肝是主疏泄条达的。孩子受惊吓后产生的发热,就与肝相关,但那是一种突发情况,这种父母管理方法不当引起的肝郁,虽然程度不大但持续时间长。是一个人因为某件事心情不好或者心理上想不通的时候,我们知道那叫做"郁闷",现在不是有很多所谓的"抑郁症"吗?对的就是那个"郁"!这种情况对身体的伤害是缓慢而持久的,首先伤害的就是饮食,一开始是进食的量会变小,再后来由于身体的自我调整,进食的量可以了——也就是孩子的饭量还不错——但吸收不好了。中医说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前者是吸收的功能,后者决定了食量的大小。所以心情不好直接会影响孩子的饮食以及身体对饮食的消化和吸收。我们都知道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我们尤其是家长要充分重视,一定要重视!!

怎么重视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充分考虑孩子的感受”就行了。这是基本原则,由这个原则出发,每一位家长都会有自己的一套合适的方法,然后根据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控制和监管孩子的零食。我根据目前最常见的一些情形,给家长提出一些小方法以为例子,然后大家可以举一反三。

比如当我们从外面走进家里,看到孩子手里拿着一个水果,或者一块蛋糕,或者一块糖果,而此时孩子或因为调理、或因为治病正在忌口,有些心急的家长可能会冲过去夺过孩子手中的食物,然后对周围的亲人或朋友(特别是老一辈)发出抱怨——因为“那是我自己的孩子,我是他(她)的妈妈,我有权利和义务保护好他(她).......”。殊不知这样做的破坏性极大,首先成人的关系被破坏,也就破坏了孩子所处环境的和谐,另外突如其来的变故,一定会让正在享受美味的孩子心情受到破坏,孩子的心理对生理的影响也是不小的,这是我近几年临床上颇深的感受。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难道就任凭孩子的身体由于这个疏忽被弄得前功尽弃吗?

确实,很多时候,一个忌口不力,哪怕是吃一口苹果,或者一瓣橘子,都会明显引发正在好转甚至基本消失的病症,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事情,有些家长们也一定深有体会。不少家长也是因为发生了几次反复以后,才从将信将疑转成了绝对的信任,并且坚决的执行。只不过在坚决执行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在达到目的的同时,又不影响家庭的和谐,又照顾到孩子的情绪,这就需要妈妈们随机应变的情商和智慧了。还是前面的那个例子,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应该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然后不动声色把不该吃的食物给拿掉。因为孩子特别容易被其他事或物吸引,我们要知道并用好这个特点,就可以妥善地处理很多类似的事情。

这里只是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保护孩子的身心环境的重要性,身的环境是家庭,心的环境是身体,而心的状态又直接影响了身体内环境,二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循此提示,各位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

声明:请详细阅读全书,了解完整的育儿理念,不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的地方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haodian5.net/jbjs/44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